作为唯一能在胃中顽强生存的微生物,幽门螺杆菌常被看作是胃癌的元凶之一。
事实上,它的作案范围不只限定在胃,咽喉、肠道等部位都是它的目标,时间久了可能发展为多种癌症。
幽门螺杆菌可诱发多种癌
大约6万年前,幽门螺杆菌伴随着它的人类宿主走出非洲,二十世纪后期,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·马歇尔喝下菌株液体而患上胃炎,在应用抗生素后治愈,随后验证了胃炎及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。
由于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存在直接关系,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一级致癌物质。根据最近一次的流调数据显示,我国感染人数为7.68亿,超过人口总数的50%。
通常幽门螺杆菌发展为胃癌的进程为:进入胃内酸性环境后生长繁殖,引起组织损伤,诱导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。
最典型的就是胃病,如慢性胃炎、胃溃疡、十二指肠溃疡等。如果治疗不及时,还可进一步引发胃萎缩、肠上皮化生等,导致胃癌发生。
除此之外,幽门螺杆菌还是其他肿瘤的高危因素:
咽喉癌
一项纳入了11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,咽喉癌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显著升高。这与幽门螺杆菌产生的毒素及有毒性作用的酶有关,这些毒素会破坏人体的黏膜,促使机体产生炎症及免疫反应。
中国复旦大学医学院一项研究同样证实,与身体健康的正常人群相比,被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群患上喉癌的风险显著升高。这项研究成果表明,幽门螺杆菌可以使喉部的黏膜在接触致癌物质之后,更容易发生癌变。
肠癌
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患上结肠癌的风险明显升高,研究分析这种病菌会对黏膜带来一定损害,从而刺激结肠腺瘤的产生,属于癌前病变。大约需要15年的时间,腺瘤性的息肉就会形成结肠癌。
胃肠道淋巴瘤
幽门螺杆菌感染通过引起人体慢性炎症改变,导致胃外疾病。这种病是胃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,占胃部恶性肿瘤的3%~5%,多见于50~60岁年龄。
幽门螺杆菌的高危人群特征
正常情况下,胃壁有套完善的自我保护机制,但幽门螺杆菌的凶险之处在于能够突破这种天然屏障,以下几类人更容易被它盯上:
10岁以下的儿童
我国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儿童中,10岁以下被感染者占40%~60%,且每年以3%~10%的幅度急剧增加;而10岁以上感染者,每年仅以0.5%~1%的幅度缓慢增加。
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,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低,而发展中国家及贫困地区儿童的感染率较高。
患慢性腹泻、营养不良、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,以及孤儿、弱智儿童等弱势群体,其感染率远高于同龄的健康儿童。
家里人口多、面积小
居住在拥挤家庭环境中的儿童,尤其是与家长共寝者,感染几率较大。针对陕西地区的一项调查发现,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家庭住房面积大小呈负相关。
有上下水系统的城市家庭,不论成人或儿童,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均低于不具备这种系统的农村家庭。家里没有抽水马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。
处于水污染地区的人
调查发现,饮用池塘水的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于饮用井水者,而饮用自来水的人感染率最低。
有研究表明,幽门螺杆菌能在河水中生存一周以上,甚至有时能生存一年左右。
生活中,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就要引起重视:
胃里总是胀气、嗳气,一吃东西就会出现明显的饱胀感,但停止进食后又会消失;
上腹疼痛,疼痛通常不规则,主要集中在上腹部;
顽固性口臭,有明显酸味,无法及时通过普通刷牙方法消除。
如果怀疑自己感染了幽门螺杆菌,医院消化科进行碳13呼气试验。
其中,年龄大于35岁、有胃癌家族史、有上胃肠道相关症状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,最好及时根治。
做到4个细节,从餐桌上防住它
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不流行分餐制,尤其是逢年过节聚餐等场景更容易使幽门螺杆菌趁机而入。要想从餐桌上防住幽门螺杆菌,最好做到以下细节:
餐具消毒、分餐进食
尽量使用公筷,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人感染幽门螺杆菌,一定要分餐,餐具要定期煮沸消毒20分钟。此外,饭前便后要充分洗手。
不要口对口给孩子喂饭
不自觉地用舌头感知食物温度,或在喂奶前先用奶嘴尝一口试试温度;
跟孩子或其他人同吃一碗饭;
老一辈人或一些家长喜欢口对口地给孩子喂饭,或将食物嚼碎后再喂。
这些习惯都应该摒弃,否则可能将大人口腔内、肠胃里的幽门螺杆菌传染给孩子。
避免喝生水、吃生食
夏天天气热,一些人习惯经常吃凉拌食物或者喝生水解暑,如果食物含有微生物,并且未充分杀菌,也是导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一道途径。
少吃刺激食物
尽量少吃太烫的东西,特别是火锅、烧烤,以及酒、咖啡及辛辣食物,它们会刺激胃黏膜,降低其抵抗力,从而为幽门螺杆菌入侵创造条件。
需要提醒的是,幽门螺杆菌症状隐匿,一定要重视体检。
建议高危人群应每2~3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(50岁以下的成年人,每3年做一次胃镜;50岁以上者,每2年做一次),普通人最好1~2年进行一次碳13呼气试验及时筛查。